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

[生活哲學] 台灣經濟疑惑

在思考一面的時候,也同樣要注意到另外一面。
人,很容易因為自己的無知。
只注意到事情的一面,而被牽著鼻子走。

如何走出這個窘境,最重要的,還是多充實自己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今天,隨意跟朋友借了一本書
「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?」
回到家,就快速的隨意翻了一下
還蠻喜歡的,不過也沒怎麼細看就是,改天再花個時間好好品嘗

經濟,一但牽扯了強迫的力量。
往往都會本末倒置,最好的方式
還是順著「市場」走

但是每一個人都這樣想嗎?
有些政客為了選票,而拒絕作正確的行為
可是這又能全部怪政客嗎?
因為他的所作所為,其實也是要討好每一張選票

要漲電費嗎?要健保嗎?要長車票嗎?

每一個人都想要提升自己的薪水
降低日常的消費,也就是別人的所得
這豈不是,非常的詭譎

書中有提到,把薪水問題的癥結
放在基本工資、企業是否剝削員工
是非常沒有實質意義的

提高了工資,相對的代價也是失業率的上升,勞動力過剩
而台灣企業的經營成長,才是我們所該注重的方面
唯有公司方向正確,營收成長,才會讓薪水提高

雖然現在已經是國際化,但還是很多人不清楚國際化的意思
很多事情,不能再只用簡單的方面去想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曾經帶動台灣的產業
從一開始的輕工業:紡織等加工
1990後轉型的電子產業的半導體晶圓、光電面板等
如今依然是新竹科技園區的主軸

而在面臨到2000年代個人電腦的盛行
2007年之後則開始,網路的影響力成長

當這些巨大的轉變時,我們的企業方向又在何處呢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不知從哪想起的一段話,台灣跟韓國的差異
在於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,韓國則是財閥式的經營
這兩種方式,各有優缺點
一個比較有緩衝,當一家倒了之後,還不會具體影響整個經濟
但相對的,一家獨大的狀況,則是有更充裕的資源,去開創新事物

書中的一段話,還形容的挺恰到好處「內鬥內行,外鬥外行」
台灣太多相同的企業,互相爭鬥後,才忘記現在已經是全球的時代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※降低電費:導致Google在台灣設廠
※健保:導致醫療浪費
※扭曲的資源分配、政策:造成小企業互毆,不好的企業又倒不了
(簡單來說,由政府來決定帶動的方向,當政府決定錯了,就慘了)

同時也有提到許文龍「零與無限大」一書所描述的一段話
「對於經濟,政府老是愛講「輔導」。不過,你有能力輔導嗎?...」
裡面提到,台灣這些企業的誕生,並不是政府所輔導出來
而是在這大環境,因而造就出來的

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,也覺得好有畫面
有些事情,不是考慮當下你想做什麼
而應該是要對大環境的考量

台灣在面臨,大陸廉價勞力,健保、電力透支
許多當下所承諾的福利,是不是也都該好好面對
到底該不該去干涉這些市場的另一隻手
常常為了解決一個問題,而製造出另外十個問題

最近大陸瘋狂干涉股市,讓我們可以好好看一下這結局會是怎樣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生產與儲蓄才是經濟成長的本能
專業分工才是國際化的代表

雖然政府最主要做的事情
就是提供良好的基本公共建設 (提供良好的基本資源)
當一個公平的裁判
且不要亂開選票....
要把稅賦用在刀口上
不過這些真的這麼容易發生嗎,在這台灣還真有點困難
這同樣是每一個人所要了解,並不單一只是政府的責任

台灣之所以經濟一直落後不前
也跟上面的亂象,有太多相關了

人口老化、搶人大作戰,也會是未來主要注意的方向
但我們到底在這個世界村裡
具備怎樣的角色,要如何轉型到未來的趨勢
是值得讓人探討跟省思的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